盗之一字,上次下皿,根据训诂家的说法,次字象征着手,而皿则是器皿,两字组成一个盗字,就具行窃之意,是故周公作<九刑>时候,也就定义:窃贿为盗,这是最古老的文字解释,说明它们都是一些小偷小摸的人,不足挂齿。春秋时代,礼崩乐坏,盗贼横行,出现了一个以盗为业的柳下跖,人们也称之为盗跖,它提倡:"盗亦有道",其道则是:妄意内中藏,圣也;入先,勇也;出后,义也;均分,仁也;谦让,礼也。由此可见,即便是成为大盗,也有它们的行为规范。尤其是<庄子>在描述盗跖的行为特点时,指出他拥有"从卒九千人,横行天下" ,虽然导致"大国守城,小国入保"的后果,其造成的危害也不过是"驱人牛马,取人妇女",并没有夺取政权的行为。
可是,当<庄子>论及田氏代齐的政权易手时,采用了一句比喻,那就是"窃鈎者诛,窃国者侯"。此言既岀,也就将盗的危害行为提升至于高度,开始出现窃国大盗的名称。为了从历史角度寻找那些社会危害较大的所谓窃国大盗,特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。
首先,人们无不承认,当一个人贵为天子时它一定会富有天下。因此之故,推翻秦王朝的农民起义领袖刘邦,在夺取天下之后对其父眩耀的是:季与仲孰多?试问:此多指的是什么?还不是比财富谁多!这说明什么?它的所谓起义还不是为了窃取天下的财富!这难道不是一名窃国大盗吗?有了这个典型做标准,我们也就可以找到历史的窃国大盗。
其次,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,其伐无道灭暴秦虽然是它的历史功绩,可是究其实际,还不是为了以贵为天子从而富有天下?因此之故,明末思想家黄宗羲在它的<明夷待访录.原君>中不仅也是以之作典型,而且还指出它的冒汤武之名而责骂伯夷叔齐之过,从而以人民解放者自居,是何等的理直气壮?这种以高尙的名义来掩盖其卑鄙的动机,又是多么的无耻!也就是由于它的这种流氓嘴脸的被看穿,清朝的雍正皇帝乃有"光棍当皇帝"之说。
再次,就是由于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,因而也就为我们寻找当今之世的窃国大盗提供了参照标准。这位窃国大盗也就是辛亥革命时代的袁世凱,你看它的最初,也曾奉大清王朝之命统率大军讨伐武昌起义,可是却回师京城威逼宣统退位,为革命的成功帝制的结束,立下了伟大的功勋;然而在当了民国的大总统后,却又梦想做洪宪皇帝,最后则在总叛亲离之下一命呜呼!如此行径,岂不是窃国大盗?